蜗居经典范文8篇(全文)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24-05-02 18:58 阅读:
1、一个人可以背金钱的债,却不能背感情的债。背金钱的债你有还清的希望,而背了感情的的债也许到死都会愧疚。

2、一个人的伟大,并不是说你为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你多有成就,而在你面对诱惑的时候,懂得放弃。

3、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

4、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拥有的比付出的多。

5、人的贪念就在于得到的太容易。

6、和我的女人讲话客气点,别那么大声!

7、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质是其中的一种。

8、关系这个东西啊,你就得常动。越动呢就越牵扯不清,越牵扯不清你就烂在锅里。要总是能分得清你我他,生分了。每一次,你都得花时间去摆平,要的就是经常欠。欠多了也就不愁了,他替你办一件是办,办十件还是办啊。等办到最后,他一见到你头就疼,那你就赢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9、原本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就是褴褛衣衫。国际大都市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把焦点放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所看到的,就是华美壮丽绚烂澎湃。对于光线照不到的角落,即便里面有灰尘,甚至有死耗子,谁会注意呢?

10、、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商量的,总会有一把钥匙,把双方的门都打开,只是有时候他们总爱把自己的钥匙,像宝贝一样的藏起来,其实你不打开门让别人进去,你也出不去。我就是站在门外,找到这把钥匙,打开双方的门,给他们建一个通道,然后就各取所需。商人只是单行道,而我是立交桥。

11、宋思明对老婆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带着你们过另一种生活,不要太多的钱,每天去菜场斤斤计较,为发论文、评职称而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也为女儿考不上好学校而心焦。(经典语录 )也许,这样,才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而我以前并没有意识到。

12、宋思明对海藻说: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拥有的比付出的多。人们把慷慨当做一种赞美,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相干的人。

13、宋思明对海藻说:一个人的伟大,并不是说你为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你多有成就,而是在你面对诱惑的时候,懂得放弃。

14、宋思明对海藻说:我告诉你,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人这一辈子,有许多困扰是无法解决的,比方说生老病死,比方说众叛亲离,比方说钩心斗角,比方说不再相爱。所有的这一切,都比房子啊,钞票啊要严重得多。一个人可以背金钱的债,却不能背感情的债。背金钱的债你有还清的希望,而背了感情的的债也许到死都会愧疚。

15、我们要杜绝毒品,因为一旦这种终极快乐,能够这么简单就获得的话,你就不会再对其它通过努力获得的快感产生兴趣。如果每个人的快乐,这么简单就能得到,你还会寻觅爱情吗?你还会努力工作吗?你还会因为失去而感到伤心吗?不会了。

16、宋思明对陈寺福的解释:关系这个东西啊,你就得常动。越动呢就越牵扯不清,越牵扯不清你就烂在锅里。要总是能分得清你我他,生分了。每一次,你都得花时间去摆平,要的就是经常欠。欠多了也就不愁了,他替你办一件是办,办十件还是办啊。等办到最后,他一见到你头就疼,那你就赢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蜗居经典篇2经典台词暗含的冷幽默意蕴

《蜗居》台词轻松流畅,“笑点”频生,令人或捧腹或会心,堪称“烦恼人生的幽默集锦”。我们通常所说的幽默是运用双关、比拟、谐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示生活中的有悖常理之处,或是把本来正常的现象善意地荒诞化,以表现某种情趣,这种幽默是乐观向上的。然而仔细玩味,《蜗居》台词的幽默意蕴非同一般。作者用戏谑的手法调侃剧中人物,因其嬉笑怒骂中带有无可奈何的情愫,悲剧性与喜剧性又难分难解,我们可称之为“冷幽默”。提到“冷幽默”,不仅令人想起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可以说从语言“冷幽默”这个角度出发,《蜗居》的语言艺术和《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对于“冷幽默”,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说笑》一文中这样解释:“一个真正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①《蜗居》台词吐露的幽默意味正是这种既不滑稽,又不一般的平淡粗俗,而是略含苦涩甚至还带有哲理意蕴的“冷幽默”。这种幽默效果的产生是和作者纯熟运用修辞手法分不开的。

修辞手法妙用产生的冷幽默效果

修辞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方法,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运用的,也可称之为修辞格。②说话和写作中恰当地使用修辞可以增强言语表达效果。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实例中的机智特点不属于它的思想,那么它就一定存在于词语的表达形式之中。”③也就是说,一句话所以显得机智而令人发笑,或者是因为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或者是因为这句话表达的形式即修辞的技巧,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但无论如何,修辞技巧是形成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蜗居》经典台词正是使用了大量精妙的修辞,增强了文本的幽默意味。考究起来,经常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仿拟。仿拟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语句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种故意仿拟某种既成形式的修辞手法通常能取得滑稽嘲弄的艺术效果。《蜗居》经典台词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

1.别说生米煮成熟饭,你现在就是生米煮成爆米花,人家要跑照样跑掉。(老李)“爆米花”仿“熟饭”而来。

2.此处不留奶,自有留奶处。(郭海藻)来自熟语“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3.衣服有价,青春无价。(旁白)仿自“黄金有价,青春无价”。

曲解。曲解是指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有意地进行歪曲的解释,以满足一定的需要。运用曲解,或以增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或以达到辛辣嘲讽的艺术效果。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对事物产生千差万别的看法,《蜗居》台词人物的语言个性凛然,正是借助这种曲解概念的修辞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举例如下:

1.婚姻是什么?婚姻就是元角分。婚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姻就是将美丽的爱情扒开,秀秀里面的疤痕和妊娠纹。(郭海萍)

2.爱情是什么?你知道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男人骗女人的鬼把戏,什么我把我的心交给你,你就永远拥有我。他那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净说些甜言蜜语,有什么用呢?说这些有什么用?你要真有本事,一个男的爱一个女的,什么都先别说,先送上一沓钞票,让这女的有安全感,然后送上一套房子,至少在你爱上了这个女的以后,虽然她的心失落了,可是身体有着落。这才叫男人,这才是男人办的事。要不然你结婚干吗?还吃不饱,那娶媳妇干吗呀?那媳妇跟你一块儿受累?受苦受累就叫爱情了?那这种爱情我宁愿不要。

3.文学?文学就是鱼上的香菜。有鱼香菜才好看。没鱼,一盘香菜你吃得下去吗?(郭海萍)

这是郭海萍在饱经感情、婚姻、生活的磨砺之后,对这些概念的再认识。言语尖酸犀利渗透着郭海萍对生活的感触。

4.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筷头上的肉丝。(小贝)纯情清贫的小贝对幸福的要求相当简单。

5.这个世道真是他妈的不公平,男人做事漂亮不漂亮是一回事,说话一定是漂亮;女人做事龌龊不龌龊是一回事,举止是一定要文雅的。这就是生存法则。(宋太太密友)看清世事之后,宋太太密友出语惊人,令人发笑的同时无奈之感油然而生。

双关。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修辞格的使用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并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举例如下:

1.“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4万还是“我妈”,6万就成了“咱妈”了!幸好这钱拿回来了,否则估计你嘴里就是“他妈的”了!(苏淳)

这是《蜗居》中相当经典的一句台词,是苏淳对海萍得到钱后态度起伏变化的感慨,苦笑之余,极具嘲讽意味。

2.人情债,肉偿啦。(郭海藻)这是《蜗居》中最当红的一句台词,也是引起争议最大的台词。这里的人情债“肉偿”指的是女色。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例如:

1.海藻其实很想加一句:我觉得很羞愧。可这句话她说不出口。她为什么羞愧,她自己知道。前几个月,还纯洁清高地站在这儿,大义凛然地将钞票还给人家。可没几天,又低着头爬过来,抱人家的腿。人哪,既然迟早有一天你得放下身段,为什么不早点儿做出副哈巴狗的姿态呢?(旁白)

这是郭海藻找宋思明借钱时,前后行为相反的对举,语言色彩非常辛辣,引人发笑的同时颇具反讽意味。

2.原本光鲜亮丽之后,就是衣衫褴褛。国际化大都市,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焦点,都会聚集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能看到的,只是华美壮丽的一面。可这光鲜照不到的地方,即便是有灰尘,甚至死耗子,谁又会注意呢?(宋思明)

这句被称为“血淋淋”的经典台词是饱经世故的宋思明对国际化大都市华美与丑陋的深刻认识。

层递。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这种辞格叫层递。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句表达效果层层深化,用以加深读者印象或强调某种感情。

1.这男人的占有呢?就像是打仗的阵地,一旦占用了,就是得到了。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撤退。而女人的占有,那是细菌的蚕食,蜘蛛网的扩张,棉花糖的膨胀,那是经年累月的,一点一点的,直到最后把你完全占了,让你彻头彻尾无法逃避地被吞并掉。你要是见过铜上的锈,就明白我的意思了。男人是铜,女人就是锈,最终,锈会把铜的颜色,全部覆盖,阵地全失啊。(苏淳)

这是苏淳对小贝抱怨自己感情生活的感触。

2.做女人就是得对自己好点,吃好,喝好,玩好,万一一个不小心出了意外,别的女人就用咱省下的钱,住咱积攒的房,睡咱节省用的老公,打咱心疼的娃。你说咱克勤克俭地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心为家,有什么意思,总有些硕鼠来偷咱积攒下来的粮食,与其别人花,不如我们自己花。(宋太太)

宋太太论及小三儿时,愤恨厌恶之感溢于言表。

比喻。大量精妙又别具一格的比喻是《蜗居》经典台词的最亮点,且多数会引人发笑,这些比喻达到了“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十分深刻鲜明的印象。

1.海萍对刚出生不久的冉冉:“奶粉要进口的,尿布要名牌的。进出都要钱,你整个儿一双向收费,比中国移动还狠啊!”(郭海萍)

这个比喻很跟得上时代潮流,嬉笑怒骂四味俱全。

2.她明知道会发生什么,却逃不开。这种奇怪的关系像一块磁铁,让你在正面相对的时候,拼命抗拒;而在背身过后,又期待被拽入磁场。(旁白)

这是郭海藻无法抗拒成熟宋思明的最形象最贴切的比喻,人物心理活动展露无余。

3.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大课堂,能把一片空白变成一大染缸哈,十八般武艺全部都会。(郭海藻)

海藻感慨姐姐的炒菜技术,形象生动。

4.换了你,你也不离,因为你不舍得把自己蚌壳里忍半生疼痛磨出来的珍珠挂在别人脖子上炫耀。(宋太太)宋思明爱人谈离婚时的说辞。

警策。警策是含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现代学者陈望道在其《修辞学发凡》中这样解释:“指语简言奇而含意精切动人的,名为警策辞,也称警句,以能像蜜蜂,形体短小而有刺有蜜,为最美妙。文中有了它,往往气势就此一振。”④《蜗居》台词中的警策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的是不同人的生存经历感悟,耐人寻味,感慨颇多。

1.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拥有的比付出的多。(宋思明)

2.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质是其中的一种。(宋思明)

3.当人选择了向上的阶梯之时,就要丢弃很多细枝末节。(宋思明)

4.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新欢变成旧爱,把冲动变成习惯。(郭海藻)

5.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地雷,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和平年代更是如此。(苏淳)

《蜗居》人物对生活的不同感触,话语间充满智慧和哲理,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能从中联想到自己,这种耐人寻味之处,就是其经典语录的成功所在。幽默之中又可让人体会到潜藏于后的悲剧色彩。

换算。写文章有时会用到列数字,但有些数字较抽象、难懂,如果能使之形象化、明确化,就会增强表达效果。这种使数字形象化、明确化的修辞方法,叫做“换算”。换算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它能把难识的或需要特别强调的数量变得使人易于接受,能把抽象枯燥的数字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举例如下:

1.每天晚上,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灯光,我就会在想:这城市多奇妙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郭海萍)

海萍对每天生活成本换算后的结果,令人倍感沉重,印象深刻。

2.海藻:佛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前世1000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年的今生的一次有缘相见,你说咱俩现在能躺在床上,能有多少次回眸啊?小贝:咱俩上辈子啥事都没干,就光顾着回头了。(小贝)

面对海藻深情的感慨发问,小贝换算后的回答相当轻松幽默,引人发笑。

结语

综上所述,大量修辞妙用制造的幽默风格是《蜗居》台词备受关注和推崇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非同一般的冷幽默效果,不仅令人发笑,而且其所暗含悲凉意味能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因而这是一种绝佳的台词艺术,也是高超的语言艺术。

注 释:

①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②弗洛伊德:《机智与无意识的关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蜗居经典篇3 关键词:蜗居;接受美学;隐含的读者;召唤结构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35-01

电视剧《蜗居》自首播以来,仅用四天便创下收视率的新高,它再现了电视剧收视率的奇迹。《蜗居》没有大明星和大制作, 却让观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鲜亮感; 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和离奇曲折的情节, 却让人体味到久违的真实。剧中主人公为房子问题而苦恼、挣扎, 正反映了当今房价居高不下普通百姓买房面临种种困境的现实,让许多人感同身受,《蜗居》在不经意间火了起来,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一部电视剧为何能受到广大观众如此的欢迎呢?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的视角,从“隐含的读者”“召唤结构”这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析。

一、接受美学及其主要观点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反映文论”,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在在联邦德国的一种美学思潮,它重视读者的接受过程,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文本转移到读者的接受。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因此,我们从接受美学中得到的启示是,一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热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电视剧本身的魅力,一是观众的赋予。在本文中,我们就从接受美学的视野来审视《蜗居》,寻找其被受众推崇的原因。

二、针对“隐含的读者”,找寻看点

所谓“隐含的读者”是接受美学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作者在创作活动中预先构想的接受者,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了解它的需要,揣摩它的兴趣爱好,设想它可能作出的反应,听从它的劝告和建议,并从而调整和变更自己创作的意图、目标、思路和方法。2009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 全国各地的房价都在不断高涨, 此时电视剧《蜗居》恰缝时宜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非常真实的反应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 同时当下社会的众多弊病都在剧集中有所展现,如房奴、二奶、贪官,讲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吸引大众的眼球。《蜗居》通过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来呈现生活的真实,剧中的海萍大学毕业后留在江州某公司做文案工作, 是大城市白领的典型代表,海萍和丈夫节衣缩食过着低品质的生活为的就是要在大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美丽的城市高楼林立,却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这不仅仅是苏淳的感叹, 也说出了许多正在大都市拼搏奋斗的人们的心声。

《蜗居》由于真实的再现了生活,才能受到观众的热捧,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房奴”或在通往“房奴”的路上,剧中人物的辛酸和奋争,使得那些在大都市奋斗的年轻人感同身受,剧中对房奴、二奶、贪官等社会现象的披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电视剧的创作者们针对社会现实,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找准看点, 将当今这个纷繁社会的复杂与多变、人性的善与恶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色都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剧中主人公海萍的房奴形象以及海萍一家人因为房子的某些遭遇, 观众感到十分熟悉,仿佛主人公就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该剧讨好而又讨巧之处就在于它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其广受关注的理由也就在此。《蜗居》这部电视剧深入地挖掘现实题材,真实的再现现实生活,使得该剧在艺术地再现生活本真方面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契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心理,因而能受到热捧。

三、 构建召唤结构,引发人们思考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具有一个“召唤结构”,它以其不确定性与意义的留白,从而使不同的观众对其具体化时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所以对于一部电视剧而言,观众的理解本身也包含着创造的因素。也就是说,观众之所以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具体化,还在于电视剧本身的艺术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形象的生动性。《蜗居》在这一点上做的就很到位,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吸引大众眼球,同时所反应出当下种种的社会时弊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不仅在它能受到人们的追捧,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发人深思,获得启示,有所收获。《蜗居》将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应了形形色色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色,从而使得不同喜好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观赏点,因此不同品味不同层次的观众在观看这部电视剧时的感受也不同,对其的理解和诠释也因人而异。这也就是“接受美学”所倡导的“留白”的艺术性。

综上所述,电视剧《蜗居》的受众主要是大都市的普通白领,创作者们能够敏锐的捕捉到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大城市的普通白领为了拥有一套属于自己房子而苦苦挣扎的心理,将现实生活艺术的反应在剧集中,同时当今中国许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在剧情中都被淋漓尽致的呈现,从而引发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因此能迅速热播,受到人们的追捧。

参考文献:

蜗居经典篇4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积累与运用

(共7题;共38分)

1.

(3分)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口:________

宀:________

心:________

2.

(6分)我会查字典。

①《新华字典》正文按音序排列,“扛”“杠”“虹”在字典中的位置是:________在前,________在中,________在后。

②“乃”字的笔顺是________,在字典里“乃”有以下几种解释:①你的,你;②竟;③才;④是,为;⑤就,于是。“乃”在诗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应取第________种解释,在“失败乃成功之母”中应取第________种解释。

3.

(6分)形近字组词

压________    庄________    垂________

重________    渐________    游________

4.

(6分)择优录取(选词填空)

亲切

亲密

亲热

珍藏

保藏

收藏

①我被老人________的话语所打动。

②他平时待每个人都很________。

③她们俩关系________得像一对亲姐妹。

④他平时喜欢________一些手工艺品。

⑤这封密信,他一直________了近20年。

⑥我的书房里________着一件特别的礼物。

5.

(4分)给划线词换个近义词,使句意不变。

①画师禁不住点头称赞。________

②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________、________

③两个徒弟恍然大悟。________

6.

(10分)想课文,巧解答。

(1)能让梨,________。________,记心中。(《新三字经》)

(2)《永远的歌声》表达的是孩子们对老师的________之情;《秋天的怀念》既表现了母亲对子女________,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________之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通过父母对“我”习作的________及所产生的影响,表达出“我”从中感悟到的爱。

(3)判断叹号的作用,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A.表示惊奇

B.表示祈求

C.表示希望和命令

D.表示赞叹

①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________

②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________

③哟!我真的吃到了!________

④求您了!先生。________

7.

(3分)读了课文《绿叶的梦》

我知道文章回忆了童年趣事,具体记叙了“我们”________,获得了许多________的事,表达了作者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

(共2题;共30分)

8.

(12分)阅读儿歌,回答问题。

小朋友,进公园,骑木马,钻山洞,

花儿点头露笑脸,去和小猴拉拉手,

树儿忙住扭腰肢,再跟孔雀比比美。

欢迎!欢迎!开心!开心!

(1)这首儿歌共有________句话。

(2)读儿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笑脸

________腰肢

________木马

________山洞

(3)小朋友进公园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

它们好像在说:“________。”小朋友在公园里还玩了很多游戏,有________、________;还跟两种小动物一起玩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

9.

(1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里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为了(提炼

冶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提炼

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抛弃

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

冶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楚光。

(1)选择文中括号里使用正确的词语。

(提炼

冶炼)________纯净的镭

进行________(提炼

冶炼)

(抛弃

废弃)________的破棚子

(提炼

冶炼)________出了0.1克镭

(2)为什么说“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说明了________。

(4)从文中划线的“终日”和“终于”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玛丽和皮埃尔的对话说明他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如此艰难的实验,不是为了________,而只是为了________他们追求的目标是高远的。

三、思考与表达

(共1题;共5分)

10.

(5分)下面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你能把内容补全吗?

蜗牛在墙角南边爬。蚯蚓看见了,问:________

蜗牛说:________

蚯蚓忍不住笑出声来:________

蜗牛说:________

蜗牛不再理会蚯蚓,继续向墙顶爬。蚯蚓觉得蜗牛太傻,笑了笑,就钻到泥土里去睡觉了。

蚯蚓一觉醒来,钻出泥土,看到蜗牛早已爬到墙顶上了。

蜗牛大声说: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共7题;共38分)

1-1、

2-1、

3-1、

4-1、

5-1、

6-1、

6-2、

6-3、

7-1、

二、阅读与理解

(共2题;共30分)

8-1、

8-2、

8-3、

9-1、

9-2、

9-3、

9-4、

9-5、

三、思考与表达

(共1题;共5分)

蜗居经典篇5不错,行动迟缓的确是蜗牛的一大缺点,但它们身上的优点其实也很多,如它们身体虽小,但却有“角”,而且力气很大。不仅如此,它们身上还有一般软体动物所不具备的“三宝”。

品性之宝

1846年3月,有一个英国研究人员从埃及带回两只蜗牛,把其粘在固定板上,放进标本室收藏。等4年后拿出来研究时,发现一只已经彻底干巴了,但另一只的壳处有新近形成的粘液膜。研究人员非常奇怪,便把它从板上取下,放进温水盆里。不一会儿,这只蜗牛的驱体便从壳中钻出来,第二天便开始进食菜叶,一个月后即完全恢复以往的活力了。这只蜗牛,在4年的时间里,既无食料,又无饮水,居然能活下来,其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

其实,蜗牛的生命力之所以特别顽强,就是因为它具有品性之宝――特别能适应环境!

小蜗牛一孵出,就会爬动和取食,不需要母体照顾;面对环境阴暗潮湿,土壤多腐殖质的居住地,它们能适应;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3℃时,它们照样能适应,大不了休眠罢了;它们不挑食,不爱吃的也能凑合;当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液将壳口封住;当外壳损害致残时,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质来修复外壳……

营养之宝

蜗牛内在的营养物质特别丰富,在国际上享有“软黄金”的美誉,所以堪称人类的营养之宝。

据测定,每500克蜗牛肉中含蛋白质90克及氨基酸、维生素、钙、铁、铜、磷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蜗牛肉还有医疗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理疖等功能,可治疗红白痢疾、夜尿、哮喘、疮疖脓肿等多种疾患。所以在我国一些地区,很久以来就以蜗牛肉作为滋补佳品,这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

作为人类的营养之宝,现在蜗牛已经陆续“爬”上了人类的餐桌。如法国是世界上饲养和食用蜗牛最早的地方,单是有记载的历史,即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眼下世界许多地方都以蜗牛为美食,尤以西欧和北美为最。

美容之宝

近年来,人们又发现,蜗牛在人类美容方面还能发挥非常神奇的作用,完全可以说是美容之宝。

如让蜗牛直接在人的皮肤上爬行,那它们爬行时分泌的黏液,可以说是天然的美容液:它能够杀死皮肤上的某些细菌,因为它能渗透到皮肤的深处,所以可有效地避免皮肤老化,消除皮肤上的斑点、疤痕和痤疮;还有清除死亡细胞,清洁毛孔,修复晒伤皮肤并保湿的功效,能使肌肤更加细腻和光滑;同时还具有紧肤作用,能够使皮肤细胞迅速再生。最近,日本、韩国等多家美容机构推出了蜗牛美容疗法,让蜗牛在顾客脸上爬行5分钟。结果生意超好。

作为美容之宝,蜗牛目前已经成为提炼现代美容护肤品的重要材料了。如它们分泌的黏液所含的天然尿囊素、钙、甘醇酸、骨胶原、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就是制作化妆品必不可少的材料,可以制成护肤液、护肤霜等。实验显示,这类护肤品可以增加皮肤的营养,对皮肤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

蜗居经典篇6每个社会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公共文本”――主流人群通过阅读这些公共文本,达到分享经验、交流情感、形成共识的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一书“序”中所谓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所指,既是那一时代取得最高成就的文学体裁,更进一步,也是指那个时代主流人群的公共文本。广阔的生活内容通过选择那个时代最适合的体裁形式,获得了最充分的表达、最广泛的传播。在公共文本中,最集中地汇聚着时代的典型人物、集体心理、价值诉求、社会症候以及公众的期盼和意志等。晚近以来,如果说80年代中国的公共文本是中短篇小说,那么,90年代以来的公共文本则首推电视连续剧。

90年代,经过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社会高度世俗化,即从“国”回落到“家”,从政治生活退入日常生活,饮食男女,婚丧嫁娶,人们辗转于、奔波于婚恋、亲情、生计、消费以及职场、商场和官场的繁琐细节中。从体裁类型看,电视剧景别相对简单,即以“中近景”镜头为主,贴近生活和日常视角,并往往采取以家庭为环境的观剧方式。应当说,这种文艺体裁的形式特征,更适于表现上述转型后的中国社会内容,即高度世俗化的琐碎的日常生活,而且,即使是历史题材,也一般采取世俗的日常角度予以呈现。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电视剧往往并非以纯粹娱乐或休闲为目的,而经常包含严肃的生活内容,有时,甚至包含严肃的思想内容,从而区别于许多国外电视肥皂剧。与倍受耻笑的中国电影大片不同,电视剧的整体质量较高,其中的优秀作品往往受到观众的交口称赞,成为家庭、办公室和互联网热议的话题。因此,中国电视剧经常能顺利地走出国门,不仅在海外华人圈中传播,而且出口到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传统儒家文化圈国家,这并非偶然。可以说,电视剧是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近期播出的电视剧《蜗居》,再次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它直接触动了我们时代的那个枢纽和关节点――这个枢纽和关节点牵动着中国社会各利益集团,并多向度地联结着民生、经济、金融、社会和政治等诸多方面。商品房,这里是财富和利益的集中点,因而也不能不是欲望和情感、社会矛盾和戏剧冲突的集中点。住房,自21世纪初以来,便从普通的生活必需品逐步异化为特殊的投资品,住房市场,即楼市,成为超越股市、汇市的最大金融交易市场。实际上,商品房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活必需品,日益沦为富裕阶层投资增值的金融交易工具,而远离普通百姓。这一事实,在民生、经济、金融、社会和政治等诸多方面,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其中之一便是“白领中产”阶层的瓦解。

90年代,农村基层的去组织化,作为多种原因之一,导致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这些海量的廉价农民工立刻造成了城市工人严峻的就业环境,推动工人与企业之间形成新的劳资关系。新世纪初10年,由于城乡广大人口的购买力持续下降,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逐步形成的“白领中产”阶层,便成为资本积累的新财源。因此,他们受到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银行这个“铁三角”所创造的高房价的狙击,在短短几年中便沦落为“负中产阶级”。从农民到工人到白领中产,如果沿着这条线索继续走下去,那么,更进一步,一旦国内楼市泡沫彻底崩溃,资产大幅缩水,则将导致大批银行和企业面临困境,外资可能大举登陆。届时,大批民族资本将可能被廉价收购。

这个历史过程当然不是《蜗居》所能揭示的,也根本不在《蜗居》的视野之内。《蜗居》的贡献,在于用许多真实的细节,惟妙惟肖地呈现了这一代“白领中产”阶层的梦想、奋斗、挣扎、焦虑和困顿;它的局限,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完全沉浸于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层面,并且完全认同于剧中那些男男女女们的立场和价值观,甚至认同于造成了剧中人物困境的无情的社会法则和现实逻辑。《蜗居》中的主要人物女白领海萍,鄙夷地称她的市井邻居如徐阿姨们为“井底之蛙”。其实,处于“蜗居”中的海萍之辈的人生理想也无非是打拼、赚钱、住别墅、做人上人。在资本全球化的时代,完全丧失了另一种历史视野和价值参照的她们,又何尝不是“井底之蛙”呢?更重要的是,作者也并不能超出“蜗居”的狭隘格局。视点很低、视野很窄,这使《蜗居》的创作者无法获得一种长远的全局的观点,即无法站在“蜗居”之上审视我们这个时代,而只能蜷缩在时代所给定的“蜗居”之中。这当然不仅仅是《蜗居》的问题,而是多年来创作界的通病。

因此,如果说《蜗居》也是现实主义,那么它只能是一种白领现实主义、市民现实主义、“蜗居”现实主义,而绝非批判现实主义。

何吉贤:“这一代”的宿命

这几年,电视剧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2007年热播电视剧是《士兵突击》,2009年则是《潜伏》和《蜗居》。《士兵突击》通过一个“阿甘”式的农村少年在军队里成长为“兵王”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励志故事。《潜伏》则是在大政治的时代关于微观政治的细致展示。如果说《士兵突击》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对抽象的人的生活的描述,《潜伏》也仍然是讲一种激情燃烧的革命故事,那么《蜗居》则不同,它以罕见的直面“现实”的品质,激起了观众对自身所处“现实”的自我反思。

网友普遍认为《蜗居》“非常真实”;评论者也认为,《蜗居》是“刺进现实的一根刺”(肖复兴),或者是“现实主义的复兴”(张宏)。“现实”成为围绕《蜗居》评论的一个关键词,但究竟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现实”,却人言人殊,各有所指,也颇费思量。

电视剧首先引起热议的是有关“小三”的内容。网络上以年轻女性为主的网民开始议论郭海藻“小三”之路是否可取。在这里,是否愿意做“有情有义”的贪官的情妇并不重要――也许如毛尖说的“人民不怕贪官”,人民庞大的胃已能消化贪官分泌的那点胃酸――问题的关键是,借着“小三”的那点“桃色”,2007年即已出版的小说和之前在地方电视台已零星播出的同名电视剧终于“大火”起来。人们猛然从电视剧中照见了 “现实”:房奴的悲惨处境、中产阶级家庭夫妻和恋人关系在房价节节高升之下的脆弱和贪官与房地产商的沆瀣一气。在这期间,又有人出来批评该剧“靠荤段子、官场、性等话题来炒作”,加上随之而来的北京电视台的“停播事件”,《蜗居》最终在网络和碟店里大热。

这也许就是“现实”之一种:以某种变异的方式,或者“现实”链条中的某个微小的环节的断裂,突然促成了“现实”爆发式的涌现。

近些年的文学和艺术中,“现实主义”(或许称之为“写实主义”更为妥当)的“回归”已成一个总体的趋势,“底层文学”沉潜于底层的各个角落;电影在第五代导演的“好莱坞式堕落”之后,也出现了第六代的“现实救赎”,甚至“官场小说”也在试探“现实”的肌理。但促成这种“现实的”涌现的契机是什么呢?

对于与“现实”的认同关系,《蜗居》充满了各种暧昧的暗示。无论是对郭海萍式“个人奋斗”的无力褒扬和对郭海藻/宋思明“关系”的津津乐道,还是对权力和资本所形成网络的妒恨交加,这都显示着创作者对“现实”认同的含混态度。导演滕华说:活在当下,就要做出选择。是的,“活在当下!”这也许就是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的胜利”。

而与网上许多年轻的男性网友一样,我从电视剧中看到的是一种深深的挫败感,甚至是一种“宿命和诅咒”。曾几何时,高房价成了几乎所有活着的普通城市居民的“宿命”,几代人积聚的财富被席卷一空,积压在城市中一个个“小区”和“楼盘”之下。更为可怕的是,在这过程中,一代人的情感价值系统被这个“”“无情有恨地摧毁了”(肖复兴)。

与“蜗居”作为流行语几乎同时出现的是“蚁族”。青年学者廉思带领学术团队撰写“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调查报告《蚁族》(2009年9月出版),书中展现了“蚁族”群体艰难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据作者调查,“蚁族”人群正在不断扩大,目前,仅北京一地就超过了10万,全国则有100多万。“蚁族”的出现与教育产业化发展有关,也与产业发展政策、城乡分割、地区发展差异过大等原因有关。在现实的社会构成中,他们可以看做是《蜗居》的“前传”,由“蚁族”进化到“蜗居”,共同构成了当今社会青年的生存图景,在一定程度上,它也预示着80后青年由接受高等教育到找到稳定和报酬优厚的工作再到晋升社会中产阶层的梦想的破碎。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恢复高考制度几乎同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入大城市,获得一份稳定和收入颇丰的工作,从而成为城市中产阶级的一员,曾是几代年轻人共同的奋斗之路,它为城市不断吸纳和积聚新鲜的血液,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塑造了新的梦想。这条通往“中产阶级”的道路,随着像滚雪球般日益高企的房价,如今却出现了堵塞,而美好的梦想,却更加遥远。

胡鹏林:幻想的《奋斗》与现实的《蜗居》

2007年,一部《奋斗》让蜗居者幻想连篇、信心十足;2009年,一部《蜗居》却让奋斗者跌入谷底、绝望万分。仅仅两年,两部青春电视剧的反响如此之深、反差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深思。

从《奋斗》到《蜗居》,就是从对现实的超脱到屈从于现实,从理想主义文化过渡到现实主义文化。通过把人们的牢骚和不满呈现出来,让人们认同自己目前的生活,尽管没有希望,但只要努力还是有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蜗居》更像主旋律,因为它可以说服人们认同自己在社会中的阶层和位置。例如郭海萍和宋太太,同为知识女性,郭海萍由于身处社会底层的缘故,不得不重复着读书、考试、大学、工作、租房、结婚、买房等既定人生道路,每一步都来之不易,走错一步就会前功尽弃,因此这个阶层的文化取向本能地屈从于现实需要;而宋太太却出身高贵,她不需要太多的奋斗就拥有了读书机会和学历文凭,很轻松地获得了多次爱情和成功的婚姻,并且以自己的身世帮助了丈夫的升迁,为自己、为丈夫、为女儿都轻松地获得了一个相对高端的平台。郭海萍和宋太太两人都认同了自己的社会阶层,也不会质疑这种生存状态,以一种现实的方式遮蔽了这种现实的不平等,在这种现实主义文化氛围中,早已没有了幻想,甚至没有理想,只有一种现实的需要。

如果说《奋斗》中那些年轻人还有一种自我反省的态度,还有对当下生存的思考、对未来命运的探究、对人生价值的反思,那么在《蜗居》中则逐渐丧失了这些基本的人生哲学,从这些自省状态过渡到了自觉状态,自觉地追求物质欲望、精神出轨、身体刺激和价值分离,这些并非《蜗居》杜撰的,而是对社会心理的总结和呈现。例如《奋斗》中的陆涛、向南和华子等三位男主角,他们的心理都是矛盾的、自省的,都保留着某种精神空间――陆涛对生父的矛盾心理,对突如其来的房产设计及两千万投资回报,都存在着幻想和矛盾,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奋斗状态才是他所追求的;向南对女友的态度也是矛盾的,爱情的魔力、生活的琐碎和现实的压力,让他无所适从,但是他终究没有让自己的精神屈从于现实,即使离婚也不是因为现实的生存压力,更多地是对爱情的追求和思考;华子是一个虚幻的无辜者,被向南撬了女朋友,被露露欺骗,感情失意、事业失败,但是天生厚道的人性始终支撑着华子的奋斗,这种在错误中奋斗才是一种虚幻的真实。因此,观众不相信虚幻的《奋斗》,不相信陆涛的幸运、向南的幼稚和华子的厚道,正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观众不相信社会应有的纯真和人性美。

“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质是其中的一种。”这是《蜗居》中的宋思明所说的名言,这就是社会现实,这就是观众从心理上所能接受的现实。《蜗居》中的宋思明、小贝和苏淳等三位男主角,都是在这种现实的压力之下生存着,逐渐走上一条通过物质通往精神的道路。这是一条不归路,因为人们沿路抛弃精神,唯存物质。宋思明无疑是最理性的,一切以权力、利益为中心,即使是为了郭海藻,他也是把郭海藻当作属于自己的一件东西,一件可以、珍藏和体现男性魅力的东西,仍然是把她当作一种物质,当作一条通往精神的道路而已;小贝是背时的、倒霉的,但是他也仍然是现实的,为了自己未来的房子可以背离亲爱的女友,为了自己未来的家庭可以忍受女友的背叛,一旦未来的房子和家庭都无望时,小贝非常决绝地选择了离开,这种理性让观众从心理上认同和赞同。苏淳的现实如同祥林嫂,一遍一遍地数落着:“如果回到我家乡,我或许早已是处长了。”这就是一个而立之年的小人物的现实生存观。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毫无疑问地与社会文化及其文化心理相契合,从虚幻的《奋斗》到现实的《蜗居》,都极其恰当地契合了其时的文化和心理,也十分明显地预示着一种时代文化心理的变化:人们逐渐远离了精神平台,趋向于现实的物质需求,试图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后重回精神平台。我们的疑问是――当人们无限制地追求物质需求,精神平台何在?如何建构精神平台?由谁来建构?最后谁又能够重返精神平台?我们期望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最终解决。

祝东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

何吉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蜗居经典篇7这是前一轮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后遗症。如今房地产爬到“山顶上”不肯下来,调控形势似乎不明朗。地产价格爬高了,蜗居百姓买不起房;地产泡沫破灭了,打工者拿不到工钱而去“蜗居”在烂尾楼里。你瞧这房地产,难道也是:兴,百姓苦;衰,百姓苦?

15年蜗居讨薪,至今没个结果,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种艰难,更意味着一种固化。也就是说,这些身处弱势与底层的民工,多年来权利没能维护,生活没能改善,地位没能变化,身份没能提升……这是典型的“底层固化”的例证。

“底层固化”是“阶层固化”之一种,是其中的一个侧面。阶层固化、底层固化――这是当今社会学中的分析性语词。这是指上中下阶层之间的流动变化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底层个体向上流动越来越艰难,从而形成了一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利益格局。这样,底层就“板结”了,不仅底层“板结”,而且底层的权利往往会受到侵害――制度不仅给了房地产商特权,制度还衍生了私权,而拥有特权的私权,最能侵害底层的利益。

社会分层,本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合理的社会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而不是“金字塔型”的。如今底层群体越来越庞大:失地农民、讨薪民工、拆迁市民、失业工人、不能充分就业的年轻人等等,组成了巨大而复杂的底层社会。这些社会底层的民众,缺乏向上流动的平等机会,换言之,就是底层民众向上流动的通道正日益狭窄。如此之“底层固化”,既非底层之福,亦非上层之福。因为权利利益不能得到应有保障的底层,只能在地底下循环,久而久之,火山岩浆无疑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不言而喻,其结果恐怕也是中间阶层与顶端阶层不愿意看到的。

我很敬佩的105岁的老人周有光,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他其实更是一个“两头真”的思想家。最近他接受了《财经》名记马国川的访谈,说了一番非常深邃的话。他说“最近两大新闻,一个是富士康的新闻,一个是悟本堂,说明中国落后是惊人的,我们的现代化没法说”。他说,在经济方面,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同时进入信息化,但是水平非常低。中国的工业化是廉价劳动和外包经济,这是低水平的工业化,最近的“富士康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工人一个月正常工作只能拿到几百块钱,生活都不够,工会不能保护工人的利益……他认为,从经济学上讲,不存在“中国奇迹”――没有奇迹,只有常规;而权贵资本主义的问题只有靠走民主化道路才能解决,中国必须走全世界共同的发展道路。

蜗居经典篇8对于民间艺术,他们由热爱生出忧虑,因忧虑做了《蜗牛》,又以《蜗牛》结识同道,生长出希望。杂志的成与败退居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选择了用行动践行梦想,选择了有态度的生活。

2012年12月9日,周末,北京的天空碧蓝如洗,冬日的阳光愈显温煦。

邓超和几个朋友聚在北六环外的一栋居民楼的二居室里喝茶。这里是《蜗牛》杂志的新工作室,四个小书架和两面墙角堆满了书,书架上放着七只读者赠送的神态各异的布偶蜗牛。

27岁的邓超犹如一个恪守传统的老者,慎重又缓慢地冲着茶叶。他先将佛手香炉置于茶盘上,焚起檀香。而后才倒些茶叶放进茶壶中,注入开水,用第一遍茶水将白瓷杯子逐个斟满,清洗茶具。然后又向壶中注入开水,一一斟茶。

茶台是来自台湾,乌金石,“万流归宗”的设计――茶台中间有个小孔,一铜钱覆于孔上,茶水则顺孔下的小管流出。茶具也是专门定制,胎色洁白素雅。茶叶是普洱、绿茶,大多是朋友赠送,只有绿茶是他们下乡时自采、自炒的。

下午茶时光开始,焚香,品茗,在尚未整理的纷乱现实中,畅谈理想。光影明灭交错,时间倏忽,去而不返。

在过去,邓超、吴垠和高登科这三个80后年轻人很难享受这样的周末闲暇,总是忙个不停,和身边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在北京的快节奏中奔忙。而邂逅民间艺术之后,他们慢了下来,而《蜗牛》杂志,更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赋予了他们“蜗牛”式的新生活。

2011年的夏天,邓超、吴垠和高登科一起做了独立杂志《蜗牛》,他们希望让传统生活之美重回现代生活,很多人被这本杂志所带来的田园牧歌、质朴情怀所触动。

寻找诞生

在年轻人云集的豆瓣网上,邓超写下了自己的探寻道路,他说“十年青春几迷茫”。

2002年,高考之后,邓超远赴乌克兰、俄罗斯留学,每年换一个专业。他发现在学校里学不到他要想的知识,不如自己看书自学,遂不顾一切退学回国,也彻底伤透了父母的心。父亲曾为他读书四处借学费。因此,退学后,为了挣钱安抚父母,邓超“发疯似的想尽了办法”挣钱,做过留学咨询、卖过电子词典、当过翻译、做过冰雕模具、摆摊卖过杂志、办过网站。

等家里经济条件好转之后,邓超成了一个旁听生,到清华大学、中央美院旁听课程,埋头读书,他完整地听了考古、听了佛教艺术和民间艺术。2009年,在清华美院杨阳教授的民间美术课,他第一次接触到“民间艺术”这个词汇。20年前,中央美院教授杨先让和女儿杨阳考察了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将14次考察的行程综述和100多个精彩的传统民间艺术特写以及近千张图片撰成《黄河十四走》一书,这本书详尽地描述了老大娘剪刀下的剪纸、手里捏出来的面花、针里刺出的绣片,以及年画、皮影、脸谱、鞋样、被面、刺绣、荷包、肚兜……邓超细细读着《黄河十四走》,发现这本书激发了他“直觉的美感”。

2010年农历新年前,邓超参加了清华美院组织的一次民间艺术田野考察,重走了黄河沿岸,却发现“活在民间的工艺品基本上看不到了”。仅仅二十年时间,那些曾经记录在册的民间艺术已经衰败甚至消亡。这一次重走黄河流域的经历,让邓超极为震惊。他开始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而这种感受,并非邓超一个人经历。在这次考察中,他遇到了研究当代艺术评论的高登科和研究考古的吴垠。他们聊得很投机,成了朋友。

2008年,在清华美术学院上学的高登科听说安徽老家的几个民间老艺人相继去世了,两年后,当他对家乡民艺进行调查时,惊诧地发现“什么都没了”,民艺给他的童年带来的那些美好也无处可寻。而吴垠曾在台湾的《汉声》杂志实习,汉声杂志一直采用田野实际调查,记录下深藏于中国内陆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吴垠深受《汉声》影响,很爱传统民间文化艺术。

三人一拍即合,头脑风暴之下,冒出了办杂志的主意,相比网站,杂志更接近传统形式。甚至想到就在北京的每个地铁站开始,免费发放。

事后,邓超将《蜗牛》的诞生总结为:“三个无知无畏、热爱民间艺术的青年天真地以为办杂志的成本和路边发送的广告册成本相差无几,于是拍脑袋做的这个决定。”

点燃・希望

“在现代化的今天,一切都快速起来了……我们需要慢下脚步……质朴而温暖的手工可以让人在焦躁、冰冷的工业城市中感受到美好。”

这是《蜗牛》杂志创刊号的序言。他们讲述了江西婺源黄源村李眯眯一家的故事。主题是《竹子,大地的礼物》。

李眯眯住在江西婺源黄源村,一条黄源河绕村流过,几乎所有的山上都有竹子。眯眯外公石武发是老篾匠,大舅石水生也是篾匠,可以编出竹篮、竹筐、茶盘、凉席。他们在《蜗牛》中写道:“想要渡河,拿上竹竿,撑着竹筏悠悠地划过去;想吃竹笋了,去后山上挖一个回家炒着吃;想给家里添些用具,请村里的篾匠来。”

整本杂志“把眯眯家的亲戚走了个遍”,从篾匠的故事讲到了油纸伞,跟着眯眯的父亲去了有机茶园,描绘了眯眯一家的“开心农场”,无论去到村里哪一家,听说是眯眯的朋友,都受到热情接待。

因此,在竹子的故事中,他们除了让人们发现民间艺术是一种活的传统,也希望让人们发现乡土中质朴的温情。

故事讲得清秀欢乐,杂志也充满了温暖的“手工”记忆――买不起书号,无法正式出版,就自己找印刷厂;采编人员缺乏,那就请义工写作、绘画;为了减少成本,于是把印量提高;不讲求写作技巧,只希望能感动自己。本想低成本做杂志,但为了保证质量,他们选择了特种纸和更好的油墨,印刷成本每本提高不少。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蜗牛》,他们举办发刊读者见面会,为每期杂志制作宣传视频和海报。第一期杂志多以赠阅方式传播,谁料口碑不错,竟陆续有不少人来询问更多杂志信息。《蜗牛》团队的希望被一点点点燃,也点燃朋友们的梦想。

从第二期开始,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刘浩鹏辞去了企业的工作,全职加入《蜗牛》,成为《蜗牛》的美编。从第三期开始,吴垠的高中同学刘晨兼职加入了《蜗牛》,这个毕业于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的设计师接替了刘浩鹏的工作,改善杂志的品牌包装。随后,刘晨的男朋友何酉也逐渐成为《蜗牛》的“预备役”。在北大某部门做设计师的他,曾在工作之初豪气冲天,势必闯出一番天地。但经过两年的生活磨练,他渐渐迷失于繁忙的都市生活,苦苦追寻意义感,而加入《蜗牛》,让他得以找到设计师的自由,做让自己满意的设计。

第二期本想去有“藏文化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却因藏族向导的一句话来到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领略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望果节的盛大。第三期,他们在杨阳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山东,完成北方传统节日吃食面花的考察。第四期,他们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探访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2012年11月25日,《蜗牛》第三、四期新刊发行读者见面会北大专场上,看到原本陌生的一群人迅速进入热烈的讨论氛围,刘晨隐隐感到《蜗牛》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凝聚力,吸引力。

瓶颈・挑战

原本打算一年出四期,但因为考察周期长,主创团队也经常被其他事务干扰,且大多数稿子是朋友兼职写稿,目前《蜗牛》杂志保持着一年出两期的记录。

随性而不随意,反机械化,《蜗牛》流露出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静感”和“感性”,邓超说,这不是新闻,与时间无关。

但更多人会问:“怎么养活自己?”确实因为房租的不断上涨,《蜗牛》的工作室从北三环搬到了北五环,又从北五环搬到六环以外。何酉最初听说《蜗牛》,也困惑这样一本资金来源不稳定的杂志如何能够长久发展,“但看到杂志,看到这群人之后,你就知道:嗨!想那些干嘛?!想做就做!”

他们坚信“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当然找钱也算个技术活,但真正的瓶颈还在于自身的学识。

在第三期《蜗牛》杂志的开篇中,邓超祖露了团队的苦恼:“我们几个人都感觉到由于自身民艺知识积累的浅薄和考察方法的粗陋,形成了我们继续往前发展的瓶颈。我们像站在冰面上看水下的鱼。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对民艺的感性化认识,隐约看到其背后更为庞大、复杂的民间生活信仰和精神世界的支撑,可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体力和强韧的冰镐来破冰取鱼。”

他们再次求助于清华美院民间美术专业教授杨阳,具有丰富民间艺术田野调查经验的老师带领“蜗牛”们进行了一次“样板”考察:选择“山东面花”,从其历史、现状及文化、经济等角度进行全景式观察采访。

第三期《蜗牛》被视为一座里程碑。“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往复多次,多次回访,慢慢建立了信任关系。而更多的时间,我们大量收集充实相关背景资料,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等等,为这一期杂志的蜕变做着各种准备。”他们一步步地向前走,“蜗牛”们总结自己最大的优点:“每一步都很慢,但每一步都够猛!”

除了一年做两本56页的杂志,邓超希望在余下的大把时间里再做一个“手工匠”项目,发掘存在于当下的民间手工匠人和手工艺品――“蜗牛”们不仅仅停留于《蜗牛》。2012年12月14日,蜗牛们接到了一个好消息,清华美院史论系与清华经管学院MBA合作,开设为期一个月的非遗项目研讨课程,“蜗牛”们受邀全程参与。

访谈杂志:每期只访一个人

《Mono Kultur》 德国

http:///

“Mono”在德语中是单声道的意思,“Kultur”则是文化――单声道的文化。主编凯・冯・拉贝瑙希望做一本纯粹的访谈杂志,每期只访一个人,一问一答。每期杂志都会有来自不同领域的创意人加入,有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作家、摄影师,大家自由讨论,达成一个特别的方案。据称,“杂志的个性融入了每一个人的爱和智慧”。其中最特别的是第23期,受访者气味大师 Sissel Tolaas特别调制了 12种不同的香味渗透进纸页,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带有气味的杂志。

个人杂志:最难的是“不成长”

《Here and There》 日本

http://

《Here and There》是一个人的杂志。2002年,日本艺术家林央子(Nakako Hayashi) 决定做一本杂志,来回应一个疑问:“我真心喜欢的生活是什么?”这本杂志,从选题到组稿全部由她一个人完成,撰稿人都是熟悉的朋友。这本杂志就像一本公开的日记本,林央子将她的个人生活融入杂志之中,鲜明地体现出她的趣味和生活。林央子自己认为,做这本杂志最关键的在于保持个人化的状态。“从开始到现在,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始终秉持‘不成长’的理念。”

植物杂志:植物是世界的中心

《The Plant Journal》 西班牙

《The Plant Journal》由记者Cristina Merino 与她的朋友在2011年创办。这三位爱植物的女性办了一本完全以植物为主角的杂志。当然,这不是植物的学科杂志,谈植物,但真正谈的还是生活,包括美食、艺术和爱。比如,她们讲述了“有机诗意树计划”的Hiroshi Sunairi,这个人收集了广岛在原爆后幸存下来的树的种子,寄给世界各地的园艺人来栽种,也讲述了一些照亮植物的人,他们给社区带来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通过这本杂志,让读者重新找到认识周遭事物的能力,找到发现生命力的眼睛。

家居杂志:我们谈人的生活

《Apartmento》 西班牙

#第三方统计代码(模版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