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上谁挟天子以令诸侯)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23-10-23 19:05 阅读: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上谁挟天子以令诸侯)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自两晋以来,对曹操的贬低和黑化主要集中在一个字眼上。

那就是“奸”,这是一个不好听的字眼。

《广雅》解释说:奸,盗也;《说文》解释说:奸,私也;

曹操奸雄逆贼的负面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可以说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决策有着直接关系,我认为几乎可以说正是这个决定导致曹操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再也翻不了身。

因此被脸谱化,负面化,那戏曲中不就由此唱和塑造“白脸的曹操”吗?

曹操何以能够称之为奸?

难道是因为他割发代首、望梅止渴这些欺骗性的决策吗?其实远远谈不上,毕竟连向来以仁义标榜自己的刘备也有极为不光彩的诓骗刘璋,霸占成都的黑历史。

但是这并不影响史学家们把刘备塑造为一位仁君的形象,然而换一个角度想,如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角换成刘备。

那么刘备是否也会落得像曹操一样的下场?我认为极有可能会。

《后汉书·袁绍传》记载谋士沮授向袁绍献策说:

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从战略布局上来看,沮授提出的这个决策十分实用。

在东汉末年那种军阀割据的社会局势下,就像战国时代一样诸侯并立,汉献帝和周天子都成为名存实亡的的天下共主。

如果这时候谁掌控了皇帝,那么换句话说就可以假皇帝之名号令天下。

这是一个十分取巧的策略,但袁绍并没有接受。

而此时曹操手底下的一个幕僚毛玠也预见到了汉献帝身上存在的可利用价值,他向曹操献策说: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三国志》

历史向我们证明,曹操做了一个无比正确,但也无比错误的决定。

这个决定让他很快就得到了巨大的政治回报,但是也把他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给曹操带来的好处是相当可观的,使得他的任何行为都具有了合法性,成为代表皇帝的话事人。

也就是在他把汉献帝迎到邺城的这一年(建安元年),曹操被汉献帝拜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而这时候曹操的军事行动则成为了代表朝廷的官方行动,他通过汉献帝之口谴责袁绍“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为了拆散袁术和吕布达成联盟。

曹操又通过汉献帝册封吕布为左将军,顺利瓦解袁术的阴谋。

后来吕布把徐州霸占以后,为了使名分合法,还让陈登去求曹操把自己封为徐州牧。后来,曹操又把刘备上表为豫州牧,把孙策封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后来孙策觉得骑都尉这个官太小,希望封自己为将军,曹操派去的议郎王誧就以汉献帝的名义封孙策为明汉将军。

可见“挟天子以令诸侯”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政治主动性,使他能够假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尽管这时候的汉室已经衰微,但正犹如战国时代一样,汉献帝和周天子依然还是名义上天下共主,拥有无与伦比的正统性和号召力。

这也让曹操笼络了一大批士人之心,使得原来的许多汉臣都依附到曹操的麾下,正所谓“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也让曹操能够“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但这时候曹操的身份却发生一种微妙的变化,俨然成为一个中兴汉室的的汉臣。

然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得目的并不是挽救汉室,而是要成就曹操的霸业。这种矛盾的冲突随着曹操后期越界的种种行为而尖锐化。

尤其在“衣带诏”事件中,曹操诛杀董承、董贵人,胁迫汉献帝废除伏皇后,并将伏皇后幽禁致死,复又诛杀了伏氏宗族数百人,以及伏皇后和汉献帝生的两位皇子。

这些已经完全违背君臣伦理的行为最终让曹操从此背上了汉室奸臣的骂名,并且打破汉室“刘姓不得为王”的祖制,迫使汉献帝把自己封为魏王。

这一行为反而还引来曹操的幕僚荀彧的反对。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

荀彧的反对让我们看到,尽管“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获得了极大的政治主动权,但是也把他自己置入了另一种极为被动的境地中。

那就是曹操无法摆脱自己“汉臣”的身份,曹操可以强行取代汉献帝,但是这会导致舆论哗然。

一来整个天下还没有统一,蜀汉和东吴政权都在虎视眈眈,曹操还需要继续利用汉献帝在政治上给这两个对手施加政治压力;

二来曹操如果逼迫汉献帝退位,那么只会让自己的这种政治优势荡然无存,反而会成为众矢之的

因此曹操颇有一种画地为牢的意味,“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能够狐假虎威,但是随着汉献帝的可利用价值越来越小,曹操却反而有种骑虎难下的尴尬处境。

而刘备政权也死死的抓住这一点,一直打着“收复中原,扶持汉室”的大旗,把曹操当成一个专权擅政的奸臣来宣传。

这就让曹操非常的被动,毕竟他也明白自己的行为就是越界,尤其是粗暴对待汉献帝一家的方式,成为曹操无论如何也洗不掉的污点。

孙权袭杀关羽后,为了寻求支援,因此向曹操称臣,并上书让他取代汉室。曹操看到这封信后,说:

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三国志》

说明这时候曹操对自己的处境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有能力称王,但是却不敢,这会让他遗臭万年。

所以曹操只能无奈的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周文王“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但是他一直没有称帝,而是依然臣服于商朝,不敢取而代之。最后还是他的儿子姬发消灭商朝以后,才把他追封为周文王。

而曹操说这番话的意思自然是指他也不敢取代汉室,如果老天真的要他做皇帝,那么只能等待后世子孙来追封他了。

可见,“挟天子以令诸侯”给曹操带来巨大的主动性时,也让他陷入极为难堪的处境。

一个向来用皇帝的名义去号令天下的人,如今却要取代皇帝,其无疑将把曹操陷入不忠不义的骂名中。

尽管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或许会感到不以为然,但在当时曹操面临的舆论压力却是无比巨大的。

而精明的刘备则等到曹丕篡位以后才敢称帝,顺利的竖起延续汉室这杆大旗,又因为他是刘氏宗亲,这让刘备获得了极大的政治优势。

可是想象一下,如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角是刘备,想必刘备也会像曹操一样被口诛笔伐吧。

但曹操却始终因为骑在汉献帝这头虚弱的老虎身上难以下台,并非说他没有能力和条件可以称帝,而是整个社会的舆论形势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这种情形正犹如战国时代秦国和齐国称帝,但是却引来各个诸侯的联合声讨,最终迫使秦国取消了帝号。

这种舆论阻力正是所谓“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曹操称帝会成为东吴和蜀汉联合攻击他的口实。

同时他自己也会落得个篡位奸臣的骂名。

因此种种缘故,使得曹操尽管假借汉献帝纵横捭阖,号令天下,但是却让自己无法取而代之。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步棋成就了曹操的功业,但是也毁掉了他的名誉。

从此以后,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为契机,使得曹操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成为了口诛笔伐的奸雄逆臣。

我们可以很直观的发现,那种种对曹操言行举止的贬低其实都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背景,倘若说曹操没有做这件事。

那么几乎可以说曹操的形象不至于变得如此负面,相反可能会获得某种高度上的好评,毕竟另一个同样称帝的东吴政权,却向来不被提及。

但在所有关于蜀汉和曹魏的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戏剧里,曹操的人物形象都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导致他被脸谱化,即成为戏剧中的代表“奸诈”的白脸。

在演义小说里,曹操也被塑造描写为一个专权擅政的奸诈形象。

可见,不管是从后世评价还是最后曹操的处境来看,“挟天子以令诸侯”都并不是一步好棋。

虽然它成就了曹操,但是也毁掉了他自己,导致他的名誉竟然如同董卓之流,甚至比董卓更加糟糕和深入人心。

#第三方统计代码(模版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