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8篇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24-04-19 19:25 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8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投壶的发展历史

投壶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当时的文者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正适合他们的需要。此外,由于社会发展,中国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左传》曾记载过晋昭公大宴诸国君主,举行投壶之戏的事。

秦汉以后,它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增加了,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秦汉以后废除了射礼,投壶便成为一种宴宾的娱乐。南阳汉画像石中有《投壶图》,图中间是主宾两人对坐投壶,旁有侍者三人。投壶虽然已不是正规的礼仪,但仍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据《东观汉记》记载,东汉的大将祭遵,”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投壶和雅歌连在一起,成为儒士生活的特征。

汉代的投壶方法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极大改进。原来的投壶是在壶中装满红小豆,使投入的箭杆不会跃出。汉代不在壶中装红小豆,可使箭杆跃出,抓住重投;可以一连投百余次,“谓之为骁”。《西京杂记》说,汉武帝时有一个郭舍人善投壶,可以“一矢百余反”。”每为武帝投壶,辄赐金帛”。

由于投壶是由射礼演变而来的,汉代投壶成为儒士的高雅活动。魏晋以后,投壶翻出了不少花样,一些正宗儒派于是大为不满。

五代十国历史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建立后梁,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同年灭后梁。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刘知远(称帝后更名暠)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夺取后蜀四州、南唐十四州、辽两州,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重病被迫班师,后不幸病亡。柴宗训即位后不到半年,就将皇位禅让给赵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吴国最强,而后吴帝杨溥将皇位禅让给徐知诰(李昪),建立徐齐,后改国号为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武平与南汉等占据。

十国为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汉、武平,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有南吴、南唐、吴越国、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武平、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两川地区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汉高祖刘暠的弟弟刘崇所建。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2

三国鼎立

一、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经过: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

(1)经过: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2)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3.三国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经济: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二、重难讲解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梳理

1.西晋

(1)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的统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二、重难讲解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者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和大贵族,他们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晋惠帝时,发生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西晋建立司马炎,争夺帝位八王乱。北方民族入中原,少数民族建政权。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知识梳理

1.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统治

①政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②军事: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3)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

(1)概况: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

①农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二、重难讲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发展。

(3)民族融合形成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②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

③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

2.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a、齐桓公首先称霸原因:

①齐国盛产鱼盐,齐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②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组建强大军队。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号令诸候。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

b、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小诸候国被消灭了,出现了较大诸候国,历史逐步走向统一。

二、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的形成:秦、齐、楚、魏、赵、燕、韩。

①组合:晋分三家(韩、赵、魏)。

②特征:七雄并立。

2.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齐魏);

马陵之战(齐魏);

长平之战(秦赵)东方六国无力抗秦。

3.趋势:春秋诸候林立----战国七雄并立----秦一统天下。

隋朝的贡献及教训

1.贡献:①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②隋朝在借鉴前代的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④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2.教训:①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②统治者应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3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历史答题技巧和方法

1、高效解题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2、规范答题

在中考历史试卷中,非选择题是按照具体的知识点划分的,如果某一历史非选择题分值为5分,那么这一历史试题考察的`知识点为五个。而且中考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排版,书写过乱也可能是中考考生丢分的原因。

3、历史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4、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历史解释是什么意思

是指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法律的意思。历史资料指除了法律文本之外的与文本直接有关的资料,例如立法准备材料(文件记录以及其他和立法过程有关的材料)、立法说明立法者的私人材料(谈话记录、回忆录日记、书信等),乃至立法者当时发表的文章等。有时还可以通过将新的规范与旧的同类规范进行对照、比较,以阐明法律的意思。

它的具体内容是:

①正在讨论的法律问题的特定解决方案在过去曾被实施过;

②该方案导致了一个后果F;

③F是不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

④过去与现在的情形不同不能充分地排除F在情形下不会出现;

⑤该解决方案也许不被称赞。

这种方法要求解释者要对历史事实及其与现实情形的差异进行证成,而且要对“F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命题进行证成。

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包括:关于制定法律的提案说明,关于审议法律草案的说明,关于讨论、通过法律草案的记录和其他有关文献等。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4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叫西周。

小练习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私天下”始于

A、禹建立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禹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

C、启利用家族权势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D、商汤灭夏以后

2、商朝的起止时间是

A、公元前20xx年—公元前1600年B、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C、公元1600年—公元1046年D、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3、商朝历曾多次迁都,盘庚将都城迁到

A、阳城B、亳C、殷D、镐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5

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6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

(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都城:咸阳(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

(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此图可以看出: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图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职,属于皇帝下属的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县。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辖,中央政府直接听命于皇帝,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特点:中央集权

(2)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贡献:

(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统治特点:急于求成和暴虐。

3、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2、影响: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

1、爆发的原因:

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起义方式:农民揭竿而起

4、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经过: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结果起义失败。

6、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易错: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1、项羽和刘邦起义:

(1)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成语:破釜沉舟)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约法三章)

2、楚汉之争:

(1)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四年楚汉之争)

(2)双方:项羽和刘邦;

(3)目的:争夺帝位。

(4)结果:刘邦胜利。

初中历史学习记忆口诀

灿烂的青铜文明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艺,____“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奴隶生活多悲惨,非人待遇好辛酸,戴着枷锁搞生产,没有自由和饱暖,

生命不如牛和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朝、五代、宋时期,经济重心向南移,北人南迁搞开发,带去技术和劳力,

水稻棉花发展快,丘陵茶园遍地起。

手工业很繁荣,丝织棉织高水平,浙江哥窑冰裂纹,著名瓷都景德镇,

广州泉州造船业,造船技术世人惊。

开封杭州兴商业,“买卖昼夜叫不绝”,海外贸易超前代,广州泉州名世界,

北宋四川出“交子”,纸币流通就开始。

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9.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7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8

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区别是春秋战争为了争霸,战国战争为了兼并

1.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确立封建统治

2.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是在 春秋时期

3.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 春秋时期

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 战国时期

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 仁和 礼

6.商鞅变法后,要想获得爵位的最好方式是 建立军功

7.商鞅变法的时间是 公元前356年

8.商鞅变法后,要想免除徭役、获得奖励可以通过 多种粮食多织布

9.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 建立县制

10.秦国贵族都讨厌商鞅变法的原因是 商鞅以军功为标准授予爵位

11.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12.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秦孝公

13.商鞅变法后,要受到严厉处罚的是 经商致贫的人

14.“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决定性因素是 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

1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6.牛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战国时期

17.秦国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最重要原因是 商鞅变法

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权,主张变法强兵的思想家是 韩非子

19.孔子的思想中适合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是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 兼爱非攻

21.孙子的'军事名言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2. 古书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称为 千耦其耘

23.提倡对立统一、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 老子

24.我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被合称为 诸子百家

25.战国时期对各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派别是 法家

26.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7.提倡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 孟子

28.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对立统一的派别是 道家

29.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人是 孔子

30.战国七雄中,处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诸侯国是 齐楚 秦 燕

31.我国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 甲骨文

3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 商朝

33.青铜器主要的用途是 祭祀和打仗

34.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在生产力方面最大的进步是 青铜器的使用

35.商朝最发达的手工业是 青铜器制造业

36.目前世界已知最大的青铜器是 后母戊鼎

37.都江堰修建的时期是 战国时期

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39.都江堰的地点是 四川成都岷江流域

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 防洪和灌溉(今天还有旅游的作用)

41.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宝瓶口 分水鱼嘴 飞沙堰

42.战国时期的编钟出土于今天的 湖北随州

43.战国编钟主要使用的场合是 祭祀和宴会

44.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金文或铭文

45.甲骨文主要刻在 龟甲或兽骨上

46.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有 铜锡 铅

47.发现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地点主要都在 河南安阳的殷墟中

48.四川成都被称为是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 都江堰

49.战国编钟从制造材料来讲,属于 青铜器

50.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 公元前20xx年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

51.用甲骨文记载的商王室的占卜内容,被称为 卜辞

52.我国文字的源头是 甲骨文

53.按照六分法,人类社会的先后发展阶段分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54.都江堰中,用于灌溉的是 内江

55.都江堰中,用于分洪的是 外江

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 飞沙堰

57.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 《论语》

58.都江堰中,用于对江水进行分流的是 分水鱼嘴

59.我国现在推行的县制,最早开始于 商鞅变法时期

60.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确立封建统治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9

夏商西周的兴亡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禹传启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建都阳城。

2、夏、商、西周政权的更替

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暴君名臣备注

夏约前20xx年阳城禹桀————

商约前1600年殷汤纣伊尹殷朝

西周约前1046年镐京武王幽王、厉王姜尚——

3、西周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

(2)主要措施: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0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名称土地兵力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东周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三、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小练习

1、东周开始于

A、公元前20xx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771年D、公元前770年

2、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是东周王朝的一个分期

B、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

C、春秋时期天子的一落千丈

D、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3、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

4、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

5、“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

A、城濮大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1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x元谋人x人(其生活距今约x170万年,在云南元谋发现的。

北京人:在x北京周口店x发现的。北京人使用粗糙的磨制石器x,使用天然火

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 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会制造陶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白菜、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制彩陶。

原始社会通过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制。

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在他死后,则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部落的首领汤,领兵打败了夏,建立了商朝,建都亳。后来,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安阳),史称盘庚迁殷。

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了商朝军队,建立周朝。

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西周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分封制。问答:a.分封的诸侯对周王有什么义务? b.分封制起到了什么作用?

西周的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平民→奴隶)

贵族(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公元前770---前476,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前221,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为管仲为相,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并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中,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回答:齐国首先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称为连横。

春秋时期,铁质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使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2

一、1.炎帝与黄帝的传说有哪些?(板书)(由学生来讲述)

提问: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呢?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传话”游戏。让五位同学到黑板前面向左排成一行,老师用小黑板写上一句话,给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将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最后一位同学向大家说出他所理解的意思。再请学生谈谈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然后教师强调: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史实成分。这些传说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内容,在人类的历史中,“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产生。至于这些发明,并不一定就是炎帝黄帝创造的,而是先民成年累月,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并非一人短时之功,而是后人在追述他们历史的时候,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身上。(从而突破难点)

2.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板书)

为什么炎黄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是怎样走向联合的呢?

结合课文“神农教嫁图”、“贝壳堆塑的龙虎图”,由学生讨论并回答。之后教师: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而最终走向联合的。其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战败臣服,炎黄走向联合,并称中华人文始祖。

大家知道,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来获得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位置的方式却很温和,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产生的。这一制度即历史上的“禅让”。

二、尧舜“禅让”(板书)

在学生自习后,让学生想像当时禅让的情景,挑选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尧”和“舜”,进行对话表演,体验什么是禅让。

三、大禹治水(板书)

让一位学生说出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开展“大禹治水的启示”讨论竞赛活动,分四组进行,共同制定简易平分标准,每组选一名评委,美组推选出两名代表以抽签为序登台比赛。可以启发学生在环保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去谈。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3

一、夏商周的兴亡

1、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约公元前20xx年、约公元前1600年、阳城、禹、桀

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亳,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汤、纣

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

周厉王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洛邑、周平王、周景王

2、夏朝:

(1)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监狱等)标志着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的诞生。从此,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了。

(2)“禹传子,家天下”: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商朝又殷朝或者殷商

(1)盘庚迁殷:因为水患和动乱

(2)商朝的政治:商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西周:

(1)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于牧野,商纣王的军队全都倒戈起义参与作战,为周武王打开了道路,周武王大败商军,使商军数十万大军倾刻瓦解,周军乘胜追击。使商朝迅速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②内容:分封的方法—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分封制的实质:是西周奴隶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④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二、东周: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争霸的原因:周天子王权衰落,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

(2)春秋争霸影响:给社会带来灾难,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4)齐国能够在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条件——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②政治条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

③外交手段——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北到南;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

战争名称、交战双方、获胜者、重要人物、相关的成语

城濮之战、晋—楚、晋、晋文公、退避三舍

桂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减灶之计

长平之战、秦—赵、秦、白起、廉颇、赵括、纸上谈兵

三、夏商周的青铜文明(青铜时代):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

1、手工业:

(1)青铜器:原始社会出现→夏朝种类增多→商朝灿烂→西周种类丰富

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顿文化(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2)陶瓷业:商朝有青瓷的瓷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3)玉器雕刻工艺水平高:商朝玉虎玉象

2、农业:商周已有“五谷”(稻黍粟豆麦)农作物→已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西周已用青铜农具

3、畜牧业:商朝已有今天的家畜家禽、已有牲畜圈栏、有牧场(商王室、贵族)

4、商业繁荣

5、奴隶悲惨的生活: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悲惨,没有人身自由,被随意转让、买卖,被充当供品(祭祀品)、殉葬品(人祭、人牲、人殉)

四、春秋战国的大变革(铁时代的到来)

1、铁农具:春秋时出现→战国时扩大使用范围

2、牛耕:、春秋末使用→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3、水利:都江堰

(1)战国时期。秦。李冰。岷江中游

(2)作用:防洪灌溉工程

(3)意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获得“天府之国”美称。

4、商鞅变法:

(1)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经济。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支持者:秦孝公

(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五、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文字的演变

时间、商、商周、西周晚期、战国

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竹书、帛书

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天文、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发生在夏朝

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历法、相传夏朝就有历法(夏历),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

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医学、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文学、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

音乐、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3、百家争鸣: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是指发表见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根本原因),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兵等,他们着书讲学,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姓名、时期、着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①、提出“仁”,、主张“为政以德”、

②、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

孟子、战国、《孟子》、①、提出“春秋无义战”;

②、反对一切战争,用“仁政”治国,

③、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荀子、战国、《荀子》、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庄子、战国、《庄子》、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墨子、战国、《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战国、《韩非子》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兵家、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战国、《孙膑兵法》、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4

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还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往往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7、山顶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和别的原始人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8、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1、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等打猎捕鱼。

12、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5

★1、黄帝时期有哪些发明创造?(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黄帝建宫室,制作衣裳,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所以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2、什么是禅让制?它被什么王位继承制度所代替?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世袭制代替。

标志性事件:“禹传启,家天下”

★3、什么是西周分封制?目的?分封制下的诸侯是怎样的?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交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已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②诸侯的义务:交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制的意义或历史作用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

扩大统治范围。

分封制的实质:确立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

★4、学习夏商西周兴亡应吸取的历史教训是什么?有何意义?

历史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启示:作为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为政以得,勤政爱民,关心百好生疾苦,努力创建和谐社会,才能求得稳定健康的发展。

★5、春秋争霸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直接原因: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周王室衰微)

★6、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原因?

答:1、齐国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2、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3、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7、怎样评价春秋(战国)的战争?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消极影响)

2、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为统一奠定基础(积极影响)

★8、商鞅变法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商鞅是法家代表)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商鞅变法的内容:(法令规定)

在政治方面: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在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在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的作用或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为什么?

答:成功了,商鞅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使秦国强大起来。

★10、战国时期变法的的结果(作用、意义、影响):

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阶级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11、秦始皇创立了怎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统治者是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立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政、监察,最后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12、秦朝(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

1.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者是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立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政、监察,最后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

制,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

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经济上:

1.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2.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毛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军事上:1.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2.修筑万里长城。

交通方面:1.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2.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13、秦长城起止点,秦朝疆域四至?

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作用:抵御匈奴的侵犯。

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14、秦统一的意义(作用)影响?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5、陈胜吴广起义相关史实?

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根本原因:秦的x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含义:号召人们起来反抗秦的x。)

政权地点:陈(张楚政权)

结果:秦二世调集大军进行反击。在秦军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死。

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16、秦x的表现?

1、沉重的赋税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法律残酷

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17、秦始皇的贡献?

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知识点

含义: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

诸侯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夏朝的兴衰

1.建立: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6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7

1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

2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住在茅庐的人是诸葛亮。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军阀割据混战的表现。不同点:官渡之战赢的曹操;赤壁之战是曹操败。

4三国时期的夷洲就是今天台湾。

5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原因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当时的'志向是率军南下,统一天下,表现了他的抱负远大、勇于进取的精神。

6与曹操相关的两大战役: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8

炎黄联盟

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其中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是炎帝和黄帝。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对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炎黄结盟。

炎黄部落在涿鹿与东方的蚩尤部落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最后打败蚩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传说中炎帝的发明

炎帝部落主要活动与陕西渭河流域。

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

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实以避寒暑。

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

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相传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尧舜禹的`禅让

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为了抵御黄河泛滥带来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舜禹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禹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禹总结父亲鲧治水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年努力,解除了水患。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1、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是炎帝和黄帝。。2、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3、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4、炎帝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5、黄帝已能建造宫实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6、相传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7、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8、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9、禹总结父亲鲧治水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01-11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07-21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居民知识点09-15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07-20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5篇01-12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5篇)01-12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15篇03-14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1-0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资料12-08

#第三方统计代码(模版变量)